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

【大人的魔咒】


遇見多年不見的學生家長和學生,小小孩現已是國中生了。那活潑外向的俏皮模樣消失了,穏重與沈靜是現在的樣子。
害羞的大孩子,低著眉垂著眼小小聲回應我的問題。
簡單的寒喧後,爸爸突然開始數落孩子的不是⋯⋯⋯⋯然後問我該怎麼辦?
在這過程我看見孩子的臉越來越僵硬,眉頭靠的越來越近,身體也越來越緊繃。
孩子的身體已經出現防禦與不安的反射動作,不能讓爸爸繼續說下去,我打斷了這個話題。

平日,有些上課的媽媽會在孩子面前直接問:「他坐不住沒有定性無法專心,怎麼辨?」
還有位媽媽問: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在這裏點心吃的很好,但在家裏並不太願意吃?」
過去曾去過這個孩子家,那時就發現孩子準備要吃點心時,會有大人說:「他不喜歡有籽的芭樂,芭樂要先去籽。」
不太會說話的孩子聽到大人這麼說,手上的芭樂馬上丟回盤子上,不願意吃有籽的芭樂。

爸爸在孩子面前數落孩子的語言
媽媽在孩子面前無奈救助的話語
大人充滿肯定又自以為是設限的態度

種種具體的負面形容詞與行為,加總後就成為孩子看待自己認識自己的缐索。
我稱這為「大人的魔咒」

什麼是魔咒?
魔咒-是用某種特別的順序或特殊音節念出,具有魔力的語句。
沒有魔咒
孩子或許願意吃芭樂籽
沒有魔咒
孩子不會記得他有坐不住無法專心的困擾
沒有魔咒
久違不見的孩子不會對疼愛他的老師
有防禦之心
大人的魔咒具有效力嗎?
看施咒時間長度與強度而定
為什麼大人的魔咒會影響孩子?
因為魔咒會使孩子的情緒與學習出現混淆,並將想像與感覺混在一起,對自我形象產生對立與困惑。

法國心理學家雅克·拉岡(Jacques Lacan,1901.04.13-1981.09.09)的「鏡像理論」也支持了這個論述。

拉岡說:「幼兒心理活動是有層次的,先有感覺活動而後理性活動,最後是想像力活動。幼兒對自我形象的形成,起初是從視覺上的感覺與知識獲得。最後,真正的自我是在鏡中的虛像中產生認同而後形成。」

「鏡像理論」中鏡子在其中只是種隠喻,意指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對待孩子的態度。
我們的孩子具有單純纖細的特質,他們會閱讀照顧者的表情態度,聽進去照顧者不經意的語言。然後去想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認同後即形成一個自己的影像。

最近工作時,只要聽見魔咒出現,便立即的提醒父母。

童話世界中有白馬王子去解除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魔咒,但真實世界沒有白馬王子,孩子的魔咒該由誰去解除呢?
影像:山下工美《肖像》2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