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【蒙特梭利教室日記】學習語言的基本


一位歐洲朋友,最近計劃為他1歲多的女兒請中文家教。朋友的母語不是英文,但是他的英文說的非常好,也因此有機會在台灣的外商公司服務。他的妻子不會英文,在台灣,先生的朋友就是她的朋友。白天她陪著女兒在家等待先生回家,晚上有時會加入先生的應酬活動。平日,女兒的照顧者陪伴者都是媽媽,在生活中女兒最常聽見與使用的語言不是英文也不是中文。

語言的學習,孩子需要俱備健康的聽覺能力與發音器官,其次是環境。環境中豐富的語言與說話的機會,是學習語言的最根本。一位每星期只去2次,每次1小時的中文家教,對於小女孩的中文學習其實有限。最好的方式是在真實的生活裏學習、使用,語言才會成為孩子的一部份。

我的教室也曾經有許多可愛的外國孩子,他們隨著外派的父親來到台灣,母語大部分不是中文。剛來上課時,他們很挫折常哭泣;同學聽不懂他們的語言,老師堅持他們要使用中文表達。但是在過了幾個月後,生活中最基本的「單字」會使用能了解。這些小小孩想融入團體,為了成為環境中的一份子,他們努力理解語言代表的意義並試著用中文溝通。

經濟因素影響教育發展驅勢,21世紀中文成為最熱門的語言,現在西方的孩子也迫不及加入學習中文的行列裏。在過去中文並不吃香的時代,有些外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也來自台灣,但是他們在家不跟孩子說中文。他們將學中文的工作交給學校,並期待學校能教孩子說一口流利又道地的中文。看著黃皮膚黑頭髮的父母,卻堅持不使用中文介紹自己的國家,傳遞自己的想法,孩子或許也感到困惑。孩子在說英文的台灣爸爸或台灣媽媽身上,找不到對所屬國家的認同與文化傳承。

母語代表國家身分、自我認同、歷史文化與記憶傳承。籍由相同的語言,我們在許多組群中聽到相似的聲音,發現熟悉的共同生活經驗,找到相同的國家認同。

給予孩子豐富的母語環境,孩子的母語根基結構穩固了:在形式上好像孩子外語學習比別人慢,但實質上孩子自我認同的強壯,反而有助益他學習外語時文化衝擊之間的平衡。

【你有常常拒絕接受孩子的道歉嗎?】


6歲的男孩做錯事,在大人的要求下,他邊哭邊走到媽媽身邊,哭著對媽媽說:「對不起!」媽媽冷冷的回答:「說對不起也沒有用,因為你不是真心誠意想道歉。」
不被原諒的男孩絕望的看著媽媽而後嚎淘大哭。當下我的心好痛好痛!我們不是教孩子做錯事要道歉嗎?為什麼道歉會沒有用?
雖然孩子只有6歲,但是因為道歉時的態度不被期待所以不被大人原諒。原本代表內疚、良知、歉意、自省與希望的三個字「對不起」在媽媽的拒絕之下從孩子的生命中失去意義。


為什麼有些孩子道歉時態度會不佳?

根據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·皮亞傑(Jean Piaget,1896年8月9日-1980年9月16日)的道德發展理論,5~8歲的孩子正處於「道德他律期」。這時期的孩子內在道德判斷標準、對良知的信念與倫理價值都尚未建立。但是孩子會因為外在的規範,而约束自己的行為並遵守規則;也會為了避免受罰,願意道歉。這種不是發自內心,真心誠意悔過的態度與大人期待的落差很大。也難怪這些孩子不懂,為什麼我道歉了,沒有用?大人也不懂,為什麼孩子道歉時的態度缺乏誠意?
道德發展、語言發展、動作發展、認知發展⋯等都有其發展階段性,每個階段的發展特質都不同。孩子因為道德發展尙未成熟,道歉時在面對父母過高的標準之下,吃了不少苦頭。父母除了為難孩子也為難自己,過多的期待使得父母常常無法就事論事,過份放大孩子道歉的形式,使得自己的情緒也被卡住,反而無法為整個事件做一個良好的示範。
隨著孩子年紀與智能增長,反思能力增加。道德感會慢慢在孩子內在生根茁壯,並與良知、同理、價值感一起合作繼續導引孩子的行為。最終我們所期待「道德的自律期」也會發展出來。

人非聖賢孰能無過
了解兒童發展
如何接受孩子未被教化前的樣貌是父母的課題
請接受孩子有時沒有很真誠的道歉
請不要讓「對不起」從孩子的生命中失去意義
請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給予孩子道德規範的示範與引導

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【蒙特梭利居家簡單生活】打包行李



外出旅行整理行李箱

給孩子一條大包巾

將摺疊好的衣服

放在包巾內,打結

再放進行李箱

是不是簡單又整齊

也實踐了孩子的行李孩子自己整理





適合年紀:已經會自己打結的孩子



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【別再剪孩子的食物】


很怕用餐時看到媽媽們從包包拿出一把剪刀
一把專門剪食物的剪刀

可愛的剪刀,毫不留情對著孩子餐盤上的食物咔噠咔噠⋯咔噠咔噠⋯,直到剪至支離破碎完全看不出食物原本的樣貌後,媽媽們才安心的放下剪刀。然後,一碗碗媽媽精心烹煮,但支離破碎的餐餚出現在孩子的餐桌。

孩子皺起眉頭問:「媽媽我的麵呢?」
媽媽回答:「在碗裏,你看這些都是你最愛吃的麵,別再說話了,快吃!」
孩子看著不是麵條的麵無奈的說:「媽媽我想用手抓長長的麵條,我想用嘴巴吸吮長長的麵條,我想用門牙咬斷長長的麵條,我想用叉子舀起長長的麵條,我想用臼齒咀嚼長長的麵條,我想用舌頭攪拌長長的麵條,當麵條太長時,為了不讓麵條黏在我的下 巴,我想要低著頭吃麵條。」
孩子失望的說:「媽媽這不是麵條。」
你的孩子也愛吃麵條嗎?

吃麵條時也會發出ㄕㄨ ㄕㄨ的滿足聲嗎?

在吃麵的過程中,平常忙碌愛到處探索的孩子們變的更忙,他們必須專注在「手抓」、「嘴吸」、「牙齒咬」、「拿叉子舀」、「咀嚼」、「攪拌」與「低頭」,之後才能順利吃到麵。在吃到真正的麵條時孩子很專心,很滿足。

飲食生活是對完整食物一種生活上的形式感受
完整的食物幫助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
真實的世界,自己進食是生活的基本
真實的世界,自己進食是孩子自己的事
真實的世界,自己進食是孩子最基本的能力


餐桌上沒有完整的食物
孩子會失去自己進食的動力
孩子會無法體會用餐的樂趣
孩子會少了認識自己身體的機會


是誰剝奪孩子認識、體驗完整食物的樂趣?
請不要再用剪刀剪碎孩子的食物
請不要再對著不自已吃飯的孩子生氣

沒有孩子誰喜歡吃不知道是什麼食物的食物?

【電影欣賞】海街日記



住在鎌倉的三個姊妺,對於早年拋家棄女父親的突然離逝,情緒平穩如一灘靜水。反而一位未曾蒙面同父異母的妹妹,喚醒她們對親情的渴望,待她熱情像似夏日的陽光。或許小妹代表的是某部份的父親,某部份她們想了解的父親。她們歡心喜悅誠心誠意,邀請無依無靠的小妹同住在鎌倉的老房子裏。
四姊妹中唯有同父異母的小妹,對父親的形象具體有溫度。但是因為父親與前妻的離異,使得她的三個姊姊對父親的記憶模糊又冰冷。電影中姊妹們輕巧避開禁忌話題,對情感的表達細膩且淡如微風,語言在老房子裏不是唯一,也不是最好的傳遞方式。她們細細觀察彼此,默默給予支持。


食物在其中是橋樑,是對親人的記憶與想念,是自己情緒的出口。特立獨行的三姊對外婆的回憶是黑輪咖哩飯,大口大口吃咖哩飯時,想的是疼愛自己的外婆。酸酸甜甜的南蠻漬物料理,像是努力尋愛永不放棄追求真愛,活在當下漂亮時髦的二姊。樸實的大姊記憶中,母親唯一親自教導她的料理是海鮮咖哩飯,大姊邊料理邊說:「我媽媽不愛下廚,她只會做這一道簡單的料理。」同父異母的小妺對父親的回憶是魩仔魚丼飯,但這也是小妹無法與姊姊們分享的心情,因為那代表小妹獨佔父親的那些時光。



父母失和,童年生活被壓縮提早長大的姊妹們,缺乏父母疼愛與照顧,是她們共同的童年生活經驗。在平凡不過的日常生活中,她們在院子採梅釀酒,圍坐一起話家常,海邊散步⋯⋯⋯⋯⋯開心或傷心難過的度過每一天。互相包容與體貼,是她們對彼此最大的支持。


或許在你的成長期,父親或母親也缺席了。這樣的結果,沒有任何人能做改變,也不代表你不好。是2位成熟大人自己做的決定,他們決定放下彼此,讓彼此與自己有更好的人生與未來。失親不是失去所有,你會體驗到不同的生活風景,就如同電影中四姊妹們平平淡淡、豁達又樂觀的生活景象。

想念離開的親人時,坐在餐桌上大口大口吃美食吧!唯有放下,活在當下,你才能快樂的度過每一天。

照片來源:《海街日記》

【親子小廚房】蒜香白酒蛤蜊義大利麵



午餐蒜香白酒蛤蜊義大利麵

前置備料工作請交給孩子




孩子的工作
·洗蛤蜊
·剝蒜頭
·切洋蔥
(可能無法切完,因為會邊切邊掉涙)
·洗刀子與切菜板




媽媽的工作

·將孩子預備好的食材及麵條全部放進平底鍋,再倒入水。蓋上鍋蓋,等待。
·麵條軟後調味,擺盤。

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【電影欣賞】戀戀銅鑼燒



春天,櫻花下悲傷不已的眼睛
吸引德江奶奶短暫的停留
為悲傷的他
烹煮一鍋鍋紅豆餡



清晨,徳江奶奶套上白色蕾絲圍裙

浸泡、水煮、燜熟一顆顆的紅豆
溫柔的她在蒸氣迷漫中,對著紅豆輕聲鼓舞,聽著紅豆訴說旅行的故事


說完故事的紅豆,緩緩沈澱慢慢膨脹,滿滿大地豐足的滋味
喚起,深藏在内心深處嗜甜貪鑱的男孩,也慰藉了悲傷的他

白色純棉圍裙下的德江奶奶
有著老派生活風格的堅毅、專業、多禮與熱情
是老派也是經典,更是來自人間的天使


德江奶奶說:「吃到好吃的東西,要笑喔!」

【好書分享】《生命重要的前三年》《在家也能蒙特梭利》


書本若不分齡,它的浩瀚廣大有令你望而卻步嗎?如何為孩子挑選適合的繪本?可以唸英文繪本給孩子聽嗎?需要為孩子設計一個閱讀的角落嗎?孩子喜歡的繪本類型是什麼?比繪本更重要的生活體驗是什麼?

喜歡這堂課,這是一堂可以與新手父母分享孩子的閱讀喜好,與自己閱讀偏好的秋日讀書課。除了介紹幼兒繪本,也分享自己很喜歡的2本蒙特梭利教育書籍。分別是《在家也能蒙特梭利》與《生命重要的前三年》。

《在家也能蒙特梭利》自從出版後,一直以來都是書店的暢銷書,改版過一次。它簡單易懂的文字與清楚的照片,能幫助不了解蒙特梭利教育的父母,對蒙特梭利教育有初步的認識。你會知道如何在家設計適合孩子活動的環境,思考如何與孩子在家進行家事活動。這是一本想徹底落實蒙特梭利居家教育的父母,所需要的參考書籍。我曾經有位諮訊客戶,她非常興奮的拿著這本書,仔細認真的對照書本內容提出她的疑慮。她好用功,做了許多功課,那時我才了解,這本書對她有多重要!

《生命重要的前三年》內容從胎兒期,共生時期,父親的角色,母性照顧的意義,吸收性心智,斷奶的敏感期到動作與語言的發展等等,都有精簡詳細的介紹。

在序言時作者說:「教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我們與幼兒的關係,提供一個特別的機會來改進我們自己,以獲得對現實更多的覺察力。這樣一來,我們的界線被延伸出去,就像我們有能力參與生命。」

多美的一段文字,很棒的一本書!

【諮詢日記】甜甜圈的吃法



愛工作的小小孩,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忙碌的工作。放著點心的桌子,是使用率最高的區域。

小小孩們走到老師面前說:「我要吃點心!」老師回答:「去拿碗跟湯匙!」在用餐區裏有許多專心吃甜甜圈的孩子。那麼多孩子中,唯獨一個小女孩安靜的坐在位置上。她看看自己碗裏的甜甜圈,看看手中的湯匙,然後問老師:「湯匙要放在那𥚃呢?」老師回答:「湯匙要用來吃甜甜圏!」

小女孩愣了一會,開始試著用湯匙舀起甜甜圈,但是還沒吃到,甜甜圈就從湯匙中滑落在地上。

小女孩可能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有吃過甜甜圈,吃甜甜圈時應該沒有用湯匙,所以她對使用湯匙吃甜甜圈感到困惑。

小小孩在生活中累積經驗,過去的經驗會影響現在的行為;現在的經驗與過去的經驗不符時,有發現會思考的孩子,在實做的過程中會產生疑惑並提出疑問?

小女孩是這間教室中,唯一有思考餐具與食物關係且活在當下的人。

甜甜圈的由來
甜甜圈起源於19世紀時的西方國家。當時的人們為了擔心內餡不熟,在製作時去掉中間麵糰,再以油炸的方式烹煮,已確保麵皮內外皆能熟透。外型像圓圈圈的甜甜圈,香甜酥脆方便用手握取直接進食的優點,就算過了一個世紀依舊是大人小孩都愛的小點心。

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【説再見之必要】


不會說話的小男孩
看見父親默默的走出大門去上班
門關上的那一刻,他趴在地上傷心的嚎淘大哭
時間過了15年
週末午後
父親坐在沙發上看著不發一語默默走出大門的兒子
門關上的那一刻
父親的眼眶漸漸濕潤

因為在乎所以傷心
彼此在乎的2個人,被什麼給困住了?

離開時,道別的方式,是說再見
說再見,是社交禮儀的一部份
是期待,是承諾,再次的見面
說再見,是關係建立的一部份
是尊重增進彼此的信任感與情感


在孩子與家人的不捨中你去上班、去出差。

在家人的期待下,你實踐承諾回來了。從不捨你離開到看見你回來時的喜悅,孩子了解分離的形式,並不影響彼此的信任與情感。

雖是簡單的告知,但是「說再見」若能成為一種生活習慣,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則能更溫暖與踏實。
出門時別忘了對孩子與家人說:「再見!」

回家時別忘了說:「我回來了!」

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

【有關禮儀的圖畫書】《完美的客人》



用餐時常常聽見媽媽輕聲提醒孩子:「椅子要坐滿,背要挺,吃東西時雙手要在餐桌上,嘴裏有食物不說話,長輩夾完食物後才換晚輩⋯⋯⋯等等。」媽媽認真的教著,孩子用心的學著。與這些家庭一起用餐的經驗總是很愉快。
孩子的餐桌禮儀,是從父母的示範與指導中慢慢學習,是在自己家中的餐桌慢慢建立培養而成。這過程孩子或許有些小小不耐煩,但是在父母不斷的提醒下,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,他們努力調整維持良好的用餐儀態,並注意到餐桌上其他人的需求。從這些孩子用餐時的優雅從容,其他同桌的用餐者也間接能感受到愉悅的用餐經驗。
餐桌禮儀是屬於長時間的居家生活教育,所以遇見這些懂餐桌禮儀的孩子們,總是真心為他們感到開心。也敬佩這些父母有善盡自已的義務,給予了孩子很棒的生活禮物。
在用餐時我們也遇過,不理會同桌其他人的觀感,肆意的將自己的筷子,在菜盤上挑三撿四的大孩子。這些父母以孩子的生理需求為主要考量,他們說孩子的身體正在發育,吃對孩子很重要。所以這些大孩子被允許,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禮儀之上;他們將喜歡吃的食物堆滿自己的餐盤⋯⋯塞滿自己的嘴巴,飯後在餐桌上用力擤鼻涕,對其他共餐者的感受視而不見。餐桌上所有的大人全遷就這些發育中的孩子,少了禮儀的牽制這些孩子吃的開懷,在一旁的父母看的也開心。
吃是人類最放鬆的生活享受,在吃東西時我們會放下所有防備,顯露出真正的自我。所以想深入了解一個人時,可以很輕易從吃東西的儀態,觀察這個人的自我認同,品德涵養,家庭教育與出生的社群甚至國家民族。
餐桌禮儀是禮貌、文化的延伸,是一個人看待自己內在靈魂的方式。想幫助孩子更具體的了解,如何展現良好的餐桌禮儀。除了父母、老師不間斷的示範、指導與提醒之外,一本可以當成參考的好書,更是學校與家庭的好幫手。
2014年在童書巿場出現了這本圖文並茂,給孩子閱讀的餐桌禮儀圖畫書《完美的客人》。這本書的作者是世界級的禮儀專家保羅.希泰斯教授,雖然書本介紹的餐桌禮儀是以西餐為主,但是主要精神、態度及用餐姿態與中餐並無很大差異,非常適合父母與孩子一起共讀。
《完美的客人》藉由一小張一小張分隔圖,清清楚楚呈現餐具的使用方式,用餐的姿勢,吃義大利麵與喝湯的步驟⋯⋯等等。再搭配上非常簡易體貼的文字說明,使得書本更容易閱讀。
書本中每一個分隔圖可以獨立被討論,也能當成對照組相互比較。在翻閱時可以針對某些孩子有興趣的主題,做深入的討論。當然孩子也會發現,你某些不好的用餐舉止出現在書本上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。
不要害怕,父母並不完美,與孩子一起成長是很美的經驗!

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

【面對黑心食品父母能做什麼?】



讓孩子在學校吃營養午餐
是政府的美意
也是你經過思慮後為孩子做的決定

隔夜的白米飯事件
你開始懷疑孩子的營養午餐
你開始思考孩子的飲食健康
你無法了解
為什麼無法控制營養午餐的品質

然後
你突然也想到孩子的早餐
不能再外包給連鎖早餐店

從隔夜被加工的白米飯到早餐店的食材:鷄蛋、土司、奶油、果醬、豆漿、漢堡肉、食用油、肉鬆⋯⋯等等。你站在早餐店認真想,仔細看,用心吃,用力聞。你突然覺察,這些食材與隔夜的白米飯沒有很大的差別!
你開始正視孩子一天三餐的食材來源,你知道改善孩子學校的營養午餐,是一條漫漫長路,需要時間。但是現在的你不想等,你想將擔憂轉化為動力。你決定自己守護孩子的飲食健康,你決定先從一份安心的早餐開始,你開始堅持孩子要在家裏吃早餐 。

簡易的早餐料理方式不難
最佳的烹煮溫度
是你想做改變的「熱度」
美味的袐訣
是你對孩子健康的堅持







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

【我的小生活】weck玻璃瓶的好朋友




喜歡weck,所以有一堆它的木蓋
整理餐具櫃時
無意見發現weck木蓋
竟然適用點心碗、瓷杯與杯子




實在是令人開心的發現
貼心的設計應該就要如此
要有多功能的使用方式
要能以其它方式展示自己

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【小文青十月藝術之旅】


草地上的故事,金黃稻穗中優人的鼓聲,漂浮於淡水河間的藝術,充滿硫磺味的月琴聲。藝術不應脫離自然。
敞開心走進大自然,感覺能力自然被喚醒,感受能力自然更敏銳。自然,對美與藝術產生知覺。
‪#‎紀州庵‬
紀州庵古蹟「話匣子」系列活動-野餐說故事
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18379c755b63bee7c1e0
紀州庵古蹟「話匣子」系列活動-繪本說故事
https://www.beclass.com/rid=18378e555434edee6232
‪#‎鶯歌陶瓷博物館‬
9/2-11/1兒童體驗室:彩繪圖騰花盆
http://academy.ceramics.ntpc.gov.tw/…/Even…/C/1/1/1/9698.htm
‪#‎國立臺灣博物館‬
樸埔風情-躍動的先民身影特展
http://www.ntm.gov.tw/tw/exhibition/exhibition_d.aspx
新農有機樂活玩-毛毛的洞洞國之旅
http://www.ntm.gov.tw/tw/exhibition/exhibition_d.aspx
生命的史詩-與演化共舞
http://www.ntm.gov.tw/tw/public/public.aspx?no=441
#【偶在穀倉玩】偶戲體驗營
http://npac-ntch.org/…/sh…/2c90813e4b630e95014b631261af0003…
#2015 臺東藝術節
http://www.artsticket.com.tw/…/Product00/ProductsCategories…
‪#‎北美館‬
我想要做一個夢
「墨墨滴:山水畫三部曲」兒童創作工作坊 創作體驗
誰來說故事」親子活動
臺灣製造 • 製造臺灣: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
http://www.tfam.museum/Exhibition/Exhibition_page.aspx
‪#‎2015關渡藝術節‬
北藝原民風-賽夏排灣樂舞宴
http://kdaf.tnua.edu.tw/2015/
‪#‎十三行博物館‬
「重返十三行」常設展
世界童遊趣特展
「十三行週末驚奇-與骨頭博士有約」萬聖節系列活動
http://www.sshm.ntpc.gov.tw
‪#‎大稻埕戲苑‬
【親子掌中戲】昇平五洲園《打虎英雄傳》
http://www.tmseh.gov.tw/big5/ArtInfoList.asp?Item=8
‪#‎臺北木偶劇團‬【2015品味臺灣偶戲之美】
Enjoy The Beauty In Taiwanewe Glove Puppetry,2015.
http://www.taipei-puppet.com/news-detail/156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