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

【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嗎?】



如果你已經決定拒絕帶孩子去看海豚表演、馬戲團表演、騎大象與夜市撈金魚,你可能正在思考是否也要拒絕帶孩子參觀動物園。
但是到現在我也一直感到困惑,真的有必要拒絕參觀動物園嗎?動物園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嗎?

以前尚未在學校工作時,我不會想去動物園。但是在學校工作後,為了豐富教學,帶著孩子參觀動物園成了一個選項。
你想問:「如何孩子們喜歡嗎?對教學有幫助嗎?」
我的回答是,動物園充滿綠意仿自然的戶外空間,能使嚴肅的成人放鬆心情,再間接的將快樂的情緒感染給孩子。我想,孩子喜歡的是在動物園裏,對他微笑充滿耐心又全心全意陪伴他的溫柔大人。
在教學上,以感官經驗為觀察考量,動物園的確對孩子感官的學習有幫助,它使孩子對一個動物的形象具體化。但是,小小的孩子望著柵欄裏的動物,會不會也困惑動物們為什麼住在這裏?還是以為動物們就是住在動物園裏?孩子與動物隔著柵欄彼此互看想的又是什麼?
日本動物飼育員阿部弘士在《動物園的生死告白》一書中分享自己在動物園工作的經驗,他:「扮演飼育員的角色,對豢養動物總是懷著「罪惡感」。我們經常互相討論這樣的話題「動物是什麼?」「生命是什麼?「為什麼要有動物園的存在?」
「在我們動物園𥚃,收容和保護一些受傷或衰弱的當地動物。然而,就算動物的傷勢已經復元,卻幾乎無法再野放復歸。於是,我們決定將牠們展示給大家。貓頭鷹、野鼠、貂、栗鼠、野鳥等,收容的當地動物也越來越多。看著這些動物,「以前,咱們家後頭也有這種動物啊!」竟然成為祖孫間的談話內容。雖然身處北海道,但一般人除了蟲鳥之外,到野外的山𥚃、河川、森林,卻幾乎沒看過任何野生動物或獸類。頂多是在冬天,從雪地上的足跡得知牠們的存在罷了。因「受傷」而無法復歸大自然的動物,藉由展示,讓牠們的「生命」得以復活。若是任由野放不管,牠們恐怕只有「等死的命」。唯有復健、飼育和展示,牠們才得以延續生命中所傳遞的訊息。而觀看的遊客只要發出:「我們家附近的山𥚃,原來還有這樣的動物啊!」、「好漂亮啊!」這樣的感受,便滿足了我們的期待。這樣一來,大家以後進入山𥚃,也不會再隨手丟棄垃圾。所以,它會是讓市民思考當地環境的契機。我是這麼認為的。」
人本教育基金會的館長江思妤在《為何反對動物園?》一文中對於動物園存在的意義與孩子們有相當深入的對談。
我們說,很多動物在野外沒有辦法生存,只有靠動物園才能復育;孩子們說,那你養活了就該放回去。我們說,大自然被破壞,動物沒有生存的空間,在動物園裡,才可以得到妥善的照顧;孩子們說,那應該同時去做大自然的復育的工作。我們說,現在人都活動水泥牆裡,只能從電視認識動物,去動物園,他才可以看到、聽到、摸到、聞到;孩子們說,本來一輩都看不到的東西,為什麼一定要看到?我們也只能從電視上看到明星啊,可以叫明星給我們摸摸看嗎?我們說,很多極地動物環境受到人為破壞,認識極地動物,人們才會想保育他們;孩子們說:既然可以在動物園裡養北極態,那又何必保護北極呢?你不放動物回家,保育他們的家又有什麼意義 …… 
  以前,都是我們用盡各種方法,來捍衛我們所以為的、好的價值,像是,人不可以打人。這是第一次,孩子們那麼認真的,捍衛他們所發現的價值──人不可以以一己之私,佔有另一個動物/生命。我們越認真和孩子們對立,就越覺得孩子們高貴。


從不同的角度思考「動物園存在的意義」並沒有什麼對與錯。
與其拒絕帶孩子參觀動物園,不如讓孩子面對事實真相。在了解地球資源與動物生存之間的關係後,孩子會知道自己也有能力能為動物做一些事,並影響家人與他做一樣的事。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的發揮功能。
—延伸閱讀
父母是否拒絕花錢,抵制⋯⋯⋯⋯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vemonchouchou/posts/1786514988252179:0
改變孩子未來居住地球的4件小物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vemonchouchou/posts/1723960147840997:0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