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【蒙特梭利教室日記】學習語言的基本


一位歐洲朋友,最近計劃為他1歲多的女兒請中文家教。朋友的母語不是英文,但是他的英文說的非常好,也因此有機會在台灣的外商公司服務。他的妻子不會英文,在台灣,先生的朋友就是她的朋友。白天她陪著女兒在家等待先生回家,晚上有時會加入先生的應酬活動。平日,女兒的照顧者陪伴者都是媽媽,在生活中女兒最常聽見與使用的語言不是英文也不是中文。

語言的學習,孩子需要俱備健康的聽覺能力與發音器官,其次是環境。環境中豐富的語言與說話的機會,是學習語言的最根本。一位每星期只去2次,每次1小時的中文家教,對於小女孩的中文學習其實有限。最好的方式是在真實的生活裏學習、使用,語言才會成為孩子的一部份。

我的教室也曾經有許多可愛的外國孩子,他們隨著外派的父親來到台灣,母語大部分不是中文。剛來上課時,他們很挫折常哭泣;同學聽不懂他們的語言,老師堅持他們要使用中文表達。但是在過了幾個月後,生活中最基本的「單字」會使用能了解。這些小小孩想融入團體,為了成為環境中的一份子,他們努力理解語言代表的意義並試著用中文溝通。

經濟因素影響教育發展驅勢,21世紀中文成為最熱門的語言,現在西方的孩子也迫不及加入學習中文的行列裏。在過去中文並不吃香的時代,有些外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也來自台灣,但是他們在家不跟孩子說中文。他們將學中文的工作交給學校,並期待學校能教孩子說一口流利又道地的中文。看著黃皮膚黑頭髮的父母,卻堅持不使用中文介紹自己的國家,傳遞自己的想法,孩子或許也感到困惑。孩子在說英文的台灣爸爸或台灣媽媽身上,找不到對所屬國家的認同與文化傳承。

母語代表國家身分、自我認同、歷史文化與記憶傳承。籍由相同的語言,我們在許多組群中聽到相似的聲音,發現熟悉的共同生活經驗,找到相同的國家認同。

給予孩子豐富的母語環境,孩子的母語根基結構穩固了:在形式上好像孩子外語學習比別人慢,但實質上孩子自我認同的強壯,反而有助益他學習外語時文化衝擊之間的平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